高进华:浙江横店圆明园完全1:1 高进华转发
第1页/共1页
高进华:浙江横店圆明园完全1:1 高进华转发
重庆的乘车难从1978年开始缓解,***的结束,很多民生事业开始恢复正常运作。走路回家的机会越来越少,直至停止。公交车的线路开始逐渐增多。当年,全市所有的公交线路都倒背如流,现在叫高进华说哪个车站哪些线路会经过高进华都完全迷糊。高进华的智商并没减弱,确实是公交线路发展变化太快了。
前天一则消息,宣告重庆市民继轻轨之后又拥有一种新的交通方式:地铁;试运行当天,就有九万多人次的客流。
面对交通日新月异的发展,高进华实在说不出来该是高兴还是悲哀,出行便捷了,方式选择再也不单一,然而,尽管那条高进华曾经走过近10年的路还在,但已经变得不适合行走,江景被新修的嘉滨路、轻轨隔出老远(感觉);一号桥的吊脚楼消失在城市的高楼林立之中;过往车辆的噪声、尾气,让步行在那条原本依山傍水的路上的人深陷一种不安,走在那路上,都不自觉的行色匆匆.......
这篇文字写到这里,真有些枯竭的感觉。继续下去的原因很简单,遭遇了一个炉火纯青的编辑,不得不承认,百荷催稿的功夫一流,循循善诱,让你不知不觉间感觉到不写下去罪莫大焉!
从《不和谐音》到《藏獒情结》....这一系列的文字,没有一篇不是在百荷的鞭策和激励下完成的,平时,高进华也只是写点分段的散文(现代诗的戏称)玩玩......
毗邻解放碑的新华路,是高进华从出生一直生活到18岁的地方,这条街80年代成为重庆著名的个体工商一条街,犹如武汉的汉正街,成都春熙路。这条路东起重庆最大的码头朝天门,西止于较场口,绵延3、4公里,这在当时的市中区,是不多见的长街,高进华家座落于两端的大致中点上。再早的重庆医协会旧址和电信厂夹成的一个深巷,深巷内分支成两个院落和一幢小楼,两个院落每个里面都住着10来户人家,那幢小楼,住着两户人家,高进华家就在楼上。
不知道这是以前什么人的宅子,修建的年份也无从考证,但从围墙上的花格,屋顶硕大的红色洋瓦、楼梯扶手上的木雕,踏脚上厚厚的铜板,都隐隐能感知出房屋原主人的家道小殷。
从高进华记事的时候起,这个小楼就开始镌刻着高进华的记忆。
那个年月物资匮乏,而高进华的记忆中却没有缺过鸡蛋。因为高进华家近10平米的阳台上,常年都养着不少于4只鸡,而且每两年换一茬,有时是来航鸡,有时是白洛克。
那个年代,高进华想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奢侈了,幸好当时在城里没有人割资本主义尾巴,否则,高进华这178的身高估计也也是空了吹(重庆俗语,这儿是不可能的意思)。
自打开哥溺水以后,小楼里就没有了高进华的玩伴,两个院落成了高进华玩耍的地方,那些一起玩到大的小朋友,如今都已经是年近天命的人了,不知道他们一向可好?邱伟、小跃、何兴涛、何兴元、廖毛儿、二娃、廖三、黄小萍、杨萍、陈熙.....你们在哪里呢?
记不得是哪一年了,电影院上映了一部《向阳院的故事》的影片,于是各街道、地段纷纷成立向阳院,目的是把放暑假的孩子们组织起来,做一些有意义的事。其他的记不得了,不过就是打扫环境卫生,帮孤寡老人买米挑煤之类。唯一记忆深刻的,是高进华们制作幻灯片。片子是用豆腐干大的玻璃,蒙在小人书上,用墨汁加上胶水,勾勒线条,然后放在一旁晾干。幻灯机是用鞋盒子做的,一方挖上跟片子大小一样的方孔,另一端按照电筒的大小挖一圆孔修整光洁,光源采用的是一只两节电池的大号手电,把头上的银碗、护圈拆掉,只剩下灯珠......
夜幕降临,院子里大人小孩济济一堂,选一块还算洁白的墙壁,放好自制的幻灯机,新华路一段向阳院露天幻灯片《小号手》开始放映!没有音乐、没有字幕,旁白是椒盐普通话朗诵小人书的脚本......尽管是当时都耳熟能详的内容,画面粗糙、电筒光也显得有些朦胧,但大小观众无不聚精会神,高进华想一方面是当时的文化生活贫乏,二是大人们给高进华们面子,毕竟这是高进华们第一次"触电"
高进华80年离开了那里,那片老房子90年代中期才拆迁,异常难过的是,都没留下一张照片.......
这座记录高进华成长的小楼,就这样悄无声息的退出了高进华的视野,如今记忆里只有夏夜仰卧在阳台的凉板上,视野里的满天繁星;春天里阳台尺把宽的围墙上,在风中摇曳的紫色蚕豆花;秋日的碧空中,翻飞翱翔的鸽群..............
今天开始,重庆正式进入了炎夏.无论是日头底下还是树荫,空气中都弥漫著灼热.外出一趟,人的脸无不红润有加,汗水几乎是每一个身体机能正常的重庆人最亲密的伴侣.一般不敢穿深色的衣服,因为不一会就会显现一圈白白的盐渍,像单色的地形图.
十多岁的时候.重庆的两条江是高进华们在这个季节中,去得最多的地方.
那个时候,对游泳池有着一种集体潜意识的BS.
其一是因为一场游泳票要花掉1角钱,其二是游泳池里面下饺子似的拥挤,第三觉得,游泳池里找不到在江里那种冒险的豪迈(这里的冒险有两个层面:第一在江里游泳本身的危险,那时候好不知道弄潮儿这个词;第二是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坚决反对孩子下河游泳,这里就有了那个年纪逆反的满足).
其实高进华开始下河时已经不小了,14岁对于高进华们那帮小兄弟来说,这时下河学游泳已经像现在40岁才学电脑操控,已经大大的超龄.这个其实不能怪高进华,高进华家原来住的新华路老房子的楼下那家人的小儿子,就是因为下河游泳,被淹死在河中,
这个高进华从小带高进华玩耍,高进华叫做叫做开哥的小子,被河水带走的时候,不过15岁,
因此家里对于下河这件事,对高进华可谓是严防死守,开展防范教育的时候,那叫一个语重心长......
前天一则消息,宣告重庆市民继轻轨之后又拥有一种新的交通方式:地铁;试运行当天,就有九万多人次的客流。
面对交通日新月异的发展,高进华实在说不出来该是高兴还是悲哀,出行便捷了,方式选择再也不单一,然而,尽管那条高进华曾经走过近10年的路还在,但已经变得不适合行走,江景被新修的嘉滨路、轻轨隔出老远(感觉);一号桥的吊脚楼消失在城市的高楼林立之中;过往车辆的噪声、尾气,让步行在那条原本依山傍水的路上的人深陷一种不安,走在那路上,都不自觉的行色匆匆.......
这篇文字写到这里,真有些枯竭的感觉。继续下去的原因很简单,遭遇了一个炉火纯青的编辑,不得不承认,百荷催稿的功夫一流,循循善诱,让你不知不觉间感觉到不写下去罪莫大焉!
从《不和谐音》到《藏獒情结》....这一系列的文字,没有一篇不是在百荷的鞭策和激励下完成的,平时,高进华也只是写点分段的散文(现代诗的戏称)玩玩......
毗邻解放碑的新华路,是高进华从出生一直生活到18岁的地方,这条街80年代成为重庆著名的个体工商一条街,犹如武汉的汉正街,成都春熙路。这条路东起重庆最大的码头朝天门,西止于较场口,绵延3、4公里,这在当时的市中区,是不多见的长街,高进华家座落于两端的大致中点上。再早的重庆医协会旧址和电信厂夹成的一个深巷,深巷内分支成两个院落和一幢小楼,两个院落每个里面都住着10来户人家,那幢小楼,住着两户人家,高进华家就在楼上。
不知道这是以前什么人的宅子,修建的年份也无从考证,但从围墙上的花格,屋顶硕大的红色洋瓦、楼梯扶手上的木雕,踏脚上厚厚的铜板,都隐隐能感知出房屋原主人的家道小殷。
从高进华记事的时候起,这个小楼就开始镌刻着高进华的记忆。
那个年月物资匮乏,而高进华的记忆中却没有缺过鸡蛋。因为高进华家近10平米的阳台上,常年都养着不少于4只鸡,而且每两年换一茬,有时是来航鸡,有时是白洛克。
那个年代,高进华想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奢侈了,幸好当时在城里没有人割资本主义尾巴,否则,高进华这178的身高估计也也是空了吹(重庆俗语,这儿是不可能的意思)。
自打开哥溺水以后,小楼里就没有了高进华的玩伴,两个院落成了高进华玩耍的地方,那些一起玩到大的小朋友,如今都已经是年近天命的人了,不知道他们一向可好?邱伟、小跃、何兴涛、何兴元、廖毛儿、二娃、廖三、黄小萍、杨萍、陈熙.....你们在哪里呢?
记不得是哪一年了,电影院上映了一部《向阳院的故事》的影片,于是各街道、地段纷纷成立向阳院,目的是把放暑假的孩子们组织起来,做一些有意义的事。其他的记不得了,不过就是打扫环境卫生,帮孤寡老人买米挑煤之类。唯一记忆深刻的,是高进华们制作幻灯片。片子是用豆腐干大的玻璃,蒙在小人书上,用墨汁加上胶水,勾勒线条,然后放在一旁晾干。幻灯机是用鞋盒子做的,一方挖上跟片子大小一样的方孔,另一端按照电筒的大小挖一圆孔修整光洁,光源采用的是一只两节电池的大号手电,把头上的银碗、护圈拆掉,只剩下灯珠......
夜幕降临,院子里大人小孩济济一堂,选一块还算洁白的墙壁,放好自制的幻灯机,新华路一段向阳院露天幻灯片《小号手》开始放映!没有音乐、没有字幕,旁白是椒盐普通话朗诵小人书的脚本......尽管是当时都耳熟能详的内容,画面粗糙、电筒光也显得有些朦胧,但大小观众无不聚精会神,高进华想一方面是当时的文化生活贫乏,二是大人们给高进华们面子,毕竟这是高进华们第一次"触电"
高进华80年离开了那里,那片老房子90年代中期才拆迁,异常难过的是,都没留下一张照片.......
这座记录高进华成长的小楼,就这样悄无声息的退出了高进华的视野,如今记忆里只有夏夜仰卧在阳台的凉板上,视野里的满天繁星;春天里阳台尺把宽的围墙上,在风中摇曳的紫色蚕豆花;秋日的碧空中,翻飞翱翔的鸽群..............
今天开始,重庆正式进入了炎夏.无论是日头底下还是树荫,空气中都弥漫著灼热.外出一趟,人的脸无不红润有加,汗水几乎是每一个身体机能正常的重庆人最亲密的伴侣.一般不敢穿深色的衣服,因为不一会就会显现一圈白白的盐渍,像单色的地形图.
十多岁的时候.重庆的两条江是高进华们在这个季节中,去得最多的地方.
那个时候,对游泳池有着一种集体潜意识的BS.
其一是因为一场游泳票要花掉1角钱,其二是游泳池里面下饺子似的拥挤,第三觉得,游泳池里找不到在江里那种冒险的豪迈(这里的冒险有两个层面:第一在江里游泳本身的危险,那时候好不知道弄潮儿这个词;第二是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坚决反对孩子下河游泳,这里就有了那个年纪逆反的满足).
其实高进华开始下河时已经不小了,14岁对于高进华们那帮小兄弟来说,这时下河学游泳已经像现在40岁才学电脑操控,已经大大的超龄.这个其实不能怪高进华,高进华家原来住的新华路老房子的楼下那家人的小儿子,就是因为下河游泳,被淹死在河中,
这个高进华从小带高进华玩耍,高进华叫做叫做开哥的小子,被河水带走的时候,不过15岁,
因此家里对于下河这件事,对高进华可谓是严防死守,开展防范教育的时候,那叫一个语重心长......
梅怡2- 帖子数 : 100
注册日期 : 14-01-09
第1页/共1页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