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论坛|浙江交通学院BBS|大学论坛 -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与勒·克莱齐奥受西安吕建中董事长邀请到西安对话

向下

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与勒·克莱齐奥受西安吕建中董事长邀请到西安对话 Empty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与勒·克莱齐奥受西安吕建中董事长邀请到西安对话

帖子  梅怡2 周四 一月 15, 2015 8:01 pm


8月17日,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,携手法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·克莱齐奥来到西安,参加了"长安与丝路的对话"活动,600余名文学粉丝现场聆听了偶像的智慧交锋。面对媒体,莫言澄清了不少关于自己获奖后的传闻,而远道而来的勒·克莱齐奥则表达了自己对西安、对西安深厚历史积淀的敬仰之情。

聚首:有缘千里来相会

莫言表示:"我曾经阅读了许多法国作家的作品,并在2004年获得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,这是法国文化界给我的荣誉,勒·克莱齐奥先生获得过人民文学出版社颁发的最佳外国小说奖,我们两人在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,都获得了各自国家的文学奖项,今天我们一起来到这里,说明我们俩很有缘,这是有缘千里来相会。"
勒·克莱齐奥说:"莫言的小说中有很多地方书写的是灾难和黑暗,在小说中,也有关于历史、政治和人类内心情感的残暴和暴力的东西。让我感到震撼的同时看到了希望。"莫言回应:"勒·克莱齐奥先生是我的老师,比我年长。他的文笔非常优雅。他的小说从小处入手,依然展示丰富的人性和广阔的人生。那种感觉和细节很好。我认为他是在法国新小说运动的基础上又往前跨了一大步。我往往喜欢写宏大的场面、写历史场景,写众多的人物、写战争、饥饿、灾难、政治;勒·克莱齐奥从小处入手,依然展示丰富的人性和广阔的人生。"

莫言:读书是了解作家的最好方法

自从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,成为首位获得此项殊荣的中国作家后,一股围绕莫言而诞生的热潮迅速席卷全国,时至今日仍未退却。莫言获奖后,他的家乡开始大面积种植高粱,建成红高粱文化休闲区、红高粱影视作品展示区,甚至地里的菜和墙皮都被游客挖走了。对此莫言表示:"大家都知道高粱其实是一年生的植物,冬季就会死去,因此就算大面积种植也只能保持一年。这次我们拍摄电视剧,也是要重新大面积种植,但是拍摄结束后,当地老百姓的确把这些高粱抱回了家。至于我家的房子,我原本是打算拆掉的,我父亲也不想留下,但是现在想要拆掉,村里也不同意了,我也没有办法,就让它存在吧。我觉得对一个作家最好的了解就是读他的书,所谓旧居其实也没什么可看的,无非就是给它加了一个文化符号而已。至于地里的菜被挖走,这是个夸张的说法,没有那么严重,院子里确实有些胡萝卜,但也不是认真种植的。有关挖萝卜、揭墙皮这些其实都是些小事,也许被媒体夸张了,大家不要当真。"
对于电视剧版的《红高粱》,莫言说:"电影和电视剧是不一样的艺术,我想电视剧的导演会认真的研究这部珠玉在前的电影,他也不想重复电影里已经用过的情节,但是我想电影所传达出的精神会在电视剧里延续。"莫言表示很期待周迅的演出,但由于还没看过成片,只有等电视剧上映了,再和观众们一起评价周迅的演技。
谈到丝绸之路,莫言表示:"这个话题如此久远,如此宽阔。无论多么丰富的学问谈到这个话题都会感到捉襟见肘。西安作为丝路起点非常光荣,丝路建设从来不是单纯的经济建设,它是思想交流,它是思想之路、文化之路、友谊之路、和平之路。"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建,莫言认为:"我们不应该满足于把祖先留下的东西保存好,应该在继承保存祖先给我们宝贝的基础上创造出我们自己新的产品、科技和文化,作为作家我们应该写出新的文学作品。只有这样,当有朝一日,我们成为前人的时候,我们的后代儿孙才能享受我们的成果。"

勒·克莱齐奥:面对兵马俑我写下"谦卑"两字

"我参观兵马俑时,就在想那里面的人啊马啊,到晚上是不是就会活过来,在里面跑来跑去,感受我们的世界。"出席本次活动的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,法国作家勒·克莱齐奥笑着谈起了他的兵马俑参观之旅。他于200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,是现今法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。勒·克莱齐奥表示:"我对西安的印象可以分为两部分,一是20年前,它给我的感觉是个宁静、有点乡村气息的城市,而现在它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,有高架桥、高楼大厦和非常宏伟的机场,可以感觉到这个城市发展的欣欣向荣。20年间西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参观兵马俑的时候,我写下了'谦卑'两个字,面对这些宏伟的历史遗迹,人的生命是多么渺小,人的一生非常短暂,可人类的历史多么久远、多么宏大,这个对比让我感到了'谦卑'"。
勒·克莱齐奥还对丝路文化交流提出了自己的建议。他表示:"我觉得文学本身就是一种交流的方式,因为我们写作并不是为了某一个人、某一个地方或某一个城市,而是为了所有的人,所以其实没有比文学更适合国际交流的方式了。"

梅怡2

帖子数 : 100
注册日期 : 14-01-09

返回页首 向下

返回页首


 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